欢迎访问新电子!
点击这里给我留言 登录  |  注册   |   加入收藏   |   设为首页
 
  您当前的位置: > >行业新闻

进进每周一侃 | 先务实,再务虚--价值观是企业做大的必然要求?


作者:    时间:2016/10/25 9:14:00  来源:   

  自8月22日分享了一篇关于沟通的文章: 《沟通的三大要义: “Be Proactive”,“Whole Picture” Then “On The Same Page”》 ,此后2个多月的周末里,我都没有再“侃一侃”。2个多月期间的7个周末包括国庆,居然都没有写点什么的兴致和灵感! 唯感时间过得太快,太快! 快得令人心慌! 是不是随着年龄的增大,对时间的感觉就是更快了? 到了45岁会达到高峰,然后又感到时间过得会慢一些? 


  关于坚持每周末的分享,其意义我曾多次引用史怀特的一段话来表达。这段话转换成我的语言是:人的内心是孤独的和羞涩的。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其实需要巨大的勇气。人和人的内心都有些共性的地方,或多或少的问题,就是说人性是有重叠的部分,哪怕高尚的圣人和十恶的混蛋,也有心性相通的地方。总有一些感动让人泪流满面。主动去展示关于自我的那些东西,关于生命体验的真实微妙的情感,关于选择奋斗的坚持和忐忑,关于人性美好和卑劣的理解…… 主动去展示,寻求可以彼此照亮的朋友,成为同路中人。


  修炼了强大又丰富的内心,是幸运的,因为修炼的过程意味着苦难。经历苦难但又不扭曲灵魂,不变态,不堕落,这是难得的。最终通过苦难的修炼而怀有悲天悯人的大格局、大情怀,充满了牺牲的精神和成就大人的决心,就更幸运了。这种修炼了大格局、大情怀的人,如果又具备了成事的能力,再辅以适当的运气,就会有大成就。 任正非就是这样的人。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。我冥冥之中感到我可能会是这种人,但又不好意思公开这么说。当我这么说出来的时候,我的内心是羞涩的,但我终于还是渐渐在不同场合说出来了几次了。


  再次重复史怀特这段精妙绝伦的表达(第三次引用了?):
  “ 我们中没有哪个人能断言,他真正了解一个人,即使多年来他一直与这个人生活在一起。关于构成我们内心体验的那些东西,对于我们最信赖的人,我们也只能告知他们一些片断。至于整体,我们没有能力给予,即使他们能够把握。我们共同漫步于昏暗之中,在那里没有人能仔细辨认出他人的面貌。只是偶尔地通过我们与通行者的经历,或者通过我们之间的交谈,这一瞬间,他在我们之旁就像闪电照亮了一样。 那时我们看见他的样子。以后,我们也许又长时间地并兼在黑暗中行走,并徒劳地想象他人的特征。我们应该顺应这一事实,我们每个人对其他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。结识并不是说相互知道一切,而是相互爱和信赖,这个人相信另一个人。一个人不应探究其他人的本质。分析别人,即使是为帮助精神错乱的人恢复正常,也不是一个好的办法。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耻辱,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耻辱,我们应该尊重他。心灵也有其外衣,我们不应脱掉它。我们任何人都无权对别人说:由于我们属于一个整体,因此我有权了解你的思想。所有这一切的要求都是愚蠢和不幸的。应该做的只是唤起给予的给予。 尽你所能把你的部分精神本质给予你的同行者,并把他们回复你的东西作为珍宝接受下来。 ”

 

  这种意义上的朋友,其实不可能多,也不要多。有10个足矣! 但如果幸运到有150个,达到了人类有意义的社交极限,那是几乎不可能的。所以,我的坚持最多只是为150人而分享。 可能今天关注我的文字是200人,明天是180人,但长期能关注的不可能超过150人。从2008年5月开始至今,这8年来,我的持续每周末的分享,能吸引的最多我估计是30人。在这点上千万不要自恋。

 

  关于150这个数字是很著名的一个论断,在一些销售书上常能看到。我搜索了它的源头,说法是:人类学家罗宾·邓巴教授提出了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数字(Dunbar’s  number)。邓巴发现,从新石器时代的村落、罗马帝国的军团,到一份普通的圣诞节贺卡寄送名单,人类群体的规模具有惊人的相似性。他就此提出假说,即我们的社交注意力并不是在150个知心朋友之间平均分配的,而是像洋葱那样分层分布;5个最亲密的联系人位于我们社交圈的最里层,外一层是10个人,再向外的两层分别是35人和100人。

 

  这种意义上的朋友,内心羞涩到甚至不希望对方知道自己在关注他,只是在默默关注,这次照亮之后,期待下一次的照亮。两颗心沉默的相遇,只是心在照亮,而人却未曾谋面。


人类情感之微妙是神奇的。神奇到我常感动、感慨。但是,人类迄今为止,各国文字始终无法能准确地表达微妙的情感,多是歪曲、缩小,或者夸大。维特根斯坦发现的,语言文字的限度!! 这是我近些年来体验比较多的。 身体语言往往比文字包含了更丰富的信息。所以,关于沟通媒介的选择也是一个艺术。 面对面,电话,邮件,微信(短信),……这四种沟通媒介的选择,你一定有很多故事要讲。说出你的故事哦! 我是有故事的人。任何一个话题都有一堆故事。

 

在同事合作(包括和老板)中需要达成的一个共识是:不通过邮件讨论一些理念上的事情。可以各自的表达,不用书面讨论。 理念上的东西,或者说价值观、认知是极难一下子就被改变的。 试图通过书面方式来说服其他人接受你的理念,如果他本来就压根不接受的话,成功率极低,而且往往费力不讨好。 所以,这就会带来关于团队建设的诸多深层次的问题。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之后,你会佩服老任很牛逼,他能激发一个庞大的团队到那种程度!


我的问题是:
  理念、价值观不统一,是否就不能组成一个高效的长期蓬勃发展的团队?


  价值观不统一,但是有哪些技巧可以凝聚团队为一个阶段性目标而奋斗,在取得奋斗的成果之后,是否可以通过利益的捆绑弱化价值观不一致的冲突?


  价值观的形成是基于利益捆绑作为起点,形成了团队战斗力之后包装出来的?  企业要想做得足够的大,就必须有价值官来引导塑造大家朝这个价值观方向规范行为? 话说红军当年动员群众参军的“小纸条”是,“速来,有饭吃,有衣穿”。 然后就有人来了,在GCD的领导下,一起打土豪,分土地,其中有些人的觉悟慢慢也就高起来了。


  你看,我的散侃风格就是天马行空。 此刻,我就在想:宣传部长在各级政府进入党委常委是重要的。当年希特勒之后,排名第二的是宣传部长戈培尔。而由此思考,我又想到上周和一位上海来的朋友、虔诚的基督教徒讨论宗教在历史上能得到大发展是因为政治的助推,历史进程中政治领袖不支持,宣传跟不上,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信教呢?  当然他是不接受我的论点的。 这就扯远了,就此打住。


  今天散侃中哪句话照亮了你没有? :-)

 

关键词:进进每周一侃 价值观
回复主题 登录后回复

资讯版权声明:
  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新电子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新电子,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新电子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